2月27日,有两则消息在江湖上广为传播,一是工商总局发布全国企业信息公示平台;二是北京一家律所融资3000万,准备打造中国法律服务电商第一品牌。消息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联想。有专业人士认为,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将在2014年迎来一轮颠覆性发展,“狼”真的来了。究竟该如何看待互联网带给法律服务行业的冲击?“上海法治声音”今天邀请上海法律服务行业资深技术专家、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箭飞作一解读。
记者:这两条消息当中,很多人对律所融资一事很感兴趣,你听到什么内幕了吗?有很多人想投资这个行业吗?
朱箭飞:北京有位律师透露已从投资人处募集到3000万资金,对一家北京的老牌律所进行重组,致力于做全球综合性律所,做中国法律电商第一品牌。外部资本介入法律服务领域,这已经不是第一个案例,盈科律所在短短2年内达到国内规模最大的律所之一,也是引入了外部资本。还有去年的法律服务电商绿狗网融资超千万。
记者:中国律师行业的法律电商究竟处于一个什么状态?法律电商的服务平台有哪些?
朱箭飞:目前,国内的法律服务电商应该说刚刚开始起步,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由传统的法律行业门户网站转型而来的,比如中顾网,该网站在2013年底完成A轮融资,将着力推进法律电商领域。第二类是一批新兴的法律服务互联网平台公司,比如声称要作法律服务界“天猫”的“绿狗网”,是于2012年6月成立,在2013年获得晨兴资本、真格基金等的投资,类似的还有律师港湾、法斗士等。还有一类就是律所触网。盈科于2013年去年正式推出了“律云”在线法律服务平台。这三类法律电商平台的业务模式有所区别,往往第一、二种是C2C模式,由律所推出的是B2C模式。
记者:为什么现在法律电商非常吸引投资人?
朱箭飞:这一次法律电商的浪潮的有点突然,至少超出业内的预期,背后有一个导火索,2012年,美国有家在线法律服务的公司LegalZoom宣布进行IPO,准备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外部资本关注这个行业就是从这个事件开始引爆的。
在线法律服务应该说全球都处于一个差不多的水平,还处在商业模式的探索阶段,但与其他行业类似,面对汹涌而来的“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其发展态势可能会超出法律服务市场业内人士的传统预期。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1-2年就会迎来一波实质性的浪潮。
记者:为什么说2014是法律服务行业的“颠覆之年”?
朱箭飞:我个人主要是从外部大环境和行业内部情况综合推断的,从外部因素来说:“移动互联”新兴技术的普及,对作为法律服务这一典型的现代服务行业来说,也带来了实质性的推动,对法律服务生产力提升有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其次,从政策环境来说,新一届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大力推进法治化进程,给这个相对来说还处于“处处制约”的法律服务行业来说,也是一个“春天到来”的积极信号。不论是今年1月1日, 最高人民法院开始正式推出的“中国裁判文书网”,还是3月1日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发布的“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这些具有极具影响力的实质性举措的相继出台,都将给法律服务行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再有一个更大的外部因素就是我国正在进行的一轮较大层面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法律本身最大的作用就是制定“秩序”、运用“秩序”,经济转型期间不可避免地需要引入大量的“新游戏规则”,来重新定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则。这个给处于朝阳行业的法律服务行业将带来巨大的新市场、新机遇。比如最近风生水起的阿里余额宝业务,不管现在是否还存有争议,但它确实是一个金融创新,他本身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法律关系,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合同来进行约定,这些规则的制定背后一定都是专业的法律人士在把控,最终呈现给消费者的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业务形态。可以想象大量的类似案例会出现,会拓展一大块法律服务行业的市场空间。传统的案例,类似中伦所引入“按揭购房”制度,一举奠定了其在国内法律服务市场的领军地位。
上述这些都是给这个法律服务行业变革带来决定性作用的积极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法律服务行业的发展步伐。另外一点,从国内法律服务行业自身发展来看,也刚好进入了一个行业的周期性变革期。
首先是国内律所发展进入瓶颈期,需要寻求突破。
历史原因,我国律师业发展只经历了短短的30多年,我们用短短30几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进程不可谓不快,但各类起步晚硬伤严重制约了国内律师行业的发展。有个典型的数据是:只有百来家代表处的外资律所,在上海与有着1000多家所、15000名律师的国内律师行业相比,其每年的法律服务收入接近30%。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我们行业的发展问题。
国内律所从国办所、合作制到今天合伙制,律所管理的核心模式正在不断完善,有限合伙制度也已经推行,这些都给法律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制度到位了,但是发展方向还需要确立,这是当前行业的主要问题。
其次是律师行业人才新老交替,一批新律师开始主导行业发展方向。
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到几个哥们合伙拉生意,再到今天的国际化发展、专业化分工、团队化运作等一批新的思路,被越来越多的律师接受,并开始了新的发展。人才、理念到位了。
法律服务市场日趋成熟,法律服务消费理念正在确立。
“法律业务靠人脉,法律服务拼关系”非正常现象正在得到逐步的扭转,法律服务消费群体的价值理念日趋成熟。开始注重法律服务的过程,注重服务的体验。传统模式的律所经营模式将面临深刻的挑战,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2014年,上述很多条件都已具备,律师行业内部的变革也已经酝酿成熟,再加上外部因素的倒逼,这些都将促成2014一个转型之年的到来。当然,并不是说法律电商就一定是个必然的路径,只是其中一部分标准化的法律服务必定会被技术代替并通过电商模式完成交易。
记者:法律电商对公众意味着什么?对行业意味着什么?
朱箭飞:法律电商的最大瓶颈还是在法律服务行业本身,不在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在现在这个时代,“余额宝”、“嘀嘀打车”等所有的事实都证明消费者的理念可以被快速确立,只要你提供的东西更有价值。
那么法律电商到底可以给用户带来什么更大的价值?和其他电商行业一样,无非是更快更专业的服务、更低廉的价格、更好的用户体验。对行业来说,那些低附加值的法律服务将很快被新技术和人工智能取代,倒逼整个产业升级。律师将会越来越专注于专业本身,事务所将更加专注平台管理和服务本身。因为大部分人将面临一个更大更透明的自由市场,练好内功变得更加重要。
记者:法律电商的门槛怎样?资本市场如何看待这个行业?
朱箭飞:法律服务电商化,推行在线法律服务产品的关键在于法律服务的标准化。没有了见面充分沟通的环节,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让用户信任、放心的服务标准,这个和普通商品交易一样,产品的质量一定得让在线消费的用户可预期。
法律服务标准化的过程,说起来不难,但在国内当下实行起来,恰恰是最大问题所在。服务虽然是无形的,但服务的过程可以流程化、标准化,让客户可以对服务的过程有个预期,对大体得到的服务成果也有一个预判。这个是服务标准化应当解决的。
记者:如何实现法律服务标准化?
朱箭飞:国内法律服务市场,在服务标准化问题上确实还有很大的一个差距需要去弥补。我认为大致的路径是:管理公司化、业务专业化、工作规范化。这里具体不再展开。但就与电商高度相关的信息化一点可以继续做些探讨。
法律服务是信息密集型行业,按理是十分适合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运作,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在线法律服务,更加离不开法律服务本身的信息化。但就这块领域工作,行业普遍的情况是还处在一个十分初级的阶段。这也是我本人从律协出来,加入上海同道之后,要为这个行业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在我认为,律所信息化的核心需求就是法律服务信息化,而不是当前大部分律所正在实施的律所管理信息化。这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的首要目的是先解决律师的需求,再解决律所管理上的需求。
时间关系,关于法律服务信息化的话题,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重新定义律所管理信息化》
记者:狼来了,该如何应对?
朱箭飞:不论是否真的有“狼来了”,只要做好法律服务本身,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律所的运营模式,适应新时代的步伐,法律服务行业的春天正在到来。